噶尔丹打败哈萨克汗国后,为何不继续西进,反而跑东边招惹康熙?_准噶尔_蒙古_清朝
发布日期:2025-06-25 22:56    点击次数:200

自满清入关以来,康熙帝可谓是最具武德的皇帝之一。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等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然而,在康熙辉煌的统治生涯中,却有一个人令他尴尬,那便是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噶尔丹。尽管最终康熙成功消灭了噶尔丹,但他终究未能完全摧毁准噶尔汗国的势力,令其余生不得安宁。那么,为什么这个与满清有着亲近关系的蒙古政权首领噶尔丹会与大清发生如此剧烈的冲突呢?为何他没有选择向西扩张,去攻占那些更容易征服的地方呢?

准噶尔汗国的前身是明代时期的瓦剌,而在满清建立后,它被称为厄鲁特。瓦剌一度对明朝形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几乎全军覆没,甚至连皇帝朱祁镇都被俘虏。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幸得于谦和于少保等英勇将领带领,最终守住了首都,挽救了大明的危局。到了清朝时期,厄鲁特蒙古逐渐强盛,凭借新疆伊犁作为据点,逐步吞并周围的其他厄鲁特蒙古部落,并压迫西部的哈萨克族,甚至曾几度重创哈萨克汗国。

展开剩余81%

噶尔丹是准噶尔首领的第六子。在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僧格被杀后,噶尔丹成功夺权,并开始实施扩张政策。自1678年噶尔丹自立为汗后,他的统治逐渐展现出强烈的进攻性,甚至在十年后便开始了向东侵略喀尔喀蒙古的征战。这一行为,也正是康熙与噶尔丹矛盾的根源所在。

虽然喀尔喀部与清朝有着多年的朝贡关系,并曾支付大量的保护费,然而噶尔丹的侵略令康熙措手不及。毕竟,喀尔喀部本身尚未完全团结,在内乱不断的情况下,噶尔丹的入侵实属水到渠成。而对于康熙来说,最初他的策略是避免卷入蒙古内部的纷争,他认为无论谁胜出,最终朝贡的依旧是蒙古部落自己,而与大清无关。这个看似不费一兵一卒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弱化了蒙古部落的力量,但康熙却低估了两个关键因素:首先,准噶尔汗国的强大战力;其次,噶尔丹本人雄心勃勃的政治野心。

正如汉光武帝刘秀曾说过,“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这便是“得陇望蜀”的由来。噶尔丹的雄心远非一般,单单统治蒙古高原对他来说是不够的。噶尔丹的理想是复兴祖先的荣光,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并最终吞并大清,重现元朝的辉煌。虽然这听起来像是空中楼阁,但事实上,噶尔丹的梦想并非完全遥不可及。在中亚地区,他的准噶尔汗国几乎没有敌手,加上沙俄的支持,噶尔丹完全有能力去扩展他的疆土。

当然,噶尔丹完全可以选择征服那些更为薄弱的中亚地区,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于他来说,统一蒙古高原、吞并大清才是最令人激动的目标。中亚地区相较于富庶的中原并没有那么吸引他,正如当下的许多年轻人,尽管小城市相对安逸,但他们依然向往一线城市的光鲜亮丽。

噶尔丹之所以敢于挑战喀尔喀部,甚至硬碰大清,部分原因在于喀尔喀部的内乱使其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而对于清朝来说,他们刚刚入关,国力尚未稳固,因此噶尔丹认为自己有极大的机会。如果成功,他不仅能统一整个蒙古,还能对大清形成更强的威胁;如果失败,至少可以退守腹地,而康熙也未必能轻易对付他。

噶尔丹的算盘虽然精妙,但他和康熙一样,也低估了两点:他低估了康熙的军事能力,也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准噶尔汗国并非他想象中的铁板一块,而他自己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竞争对手。

不久之后,清朝察觉到局势的变化,噶尔丹对喀尔喀的侵略已不仅仅是内部分裂,更像是一场血腥屠杀。面对准噶尔军队,喀尔喀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反击,成群的喀尔喀难民开始涌入大清。此时,康熙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也没有当初的轻松态度。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成吉思汗的强势回归——这一局面显然已不再是内战,而是必须采取行动的重大危机。

但必须承认,与拥有沙俄支援的准噶尔军队相比,清军的实力还显得稍微薄弱,而且漠南蒙古表面上的友好也无法掩盖其实际可能倒向噶尔丹的可能性。康熙知道,这一战不仅仅关乎一个民族的存亡,更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

1690年,噶尔丹带领大军强势南下,直接进入如今内蒙古的乌尔会河地区,清军的两万大军与其发生了正面冲突,结果被噶尔丹打得惨败,清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时噶尔丹进军乌兰布通,离长城仅咫尺之遥,北京似乎已在触手可及之间。

这场战争若无意外,必定会有一场剧烈的变故。乌兰布通之战,康熙投入了所有的力量,甚至连内务府的包衣也被编入了军队。看似仿佛两百多年前的朱祁镇情形再现,但康熙并非朱祁镇,而清朝的将领也并非刘瑾。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康熙牺牲了亲舅佟国纲等诸多高级将领,终于迫使噶尔丹撤退,清军惨胜。仅一年后,噶尔丹便遭到了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背叛,差点死于非命。五年后,噶尔丹再度与大清爆发全面战争,但最终由于内乱不断,加上康熙的亲征,噶尔丹走投无路,最终服毒自尽。

许多人认为,噶尔丹若不与大清为敌,完全有可能平稳吞并哈萨克汗国。然而,历史的演变往往充满了变数。虽然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可能会觉得噶尔丹的选择充满错误,但现实的复杂性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真正的困境往往在于“说”和“做”之间的巨大鸿沟。

大家认为噶尔丹当初选择东征大清,真的是一个错误吗?

发布于:天津市